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学校干部师生第一时间进行学习,深刻领会、热学热议《纲要》精神。
校党委书记崔景贵说,《纲要》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学习宣传《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党委的重要任务。《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建设。我们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扛起教育强国强省建设的政治责任,科学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把贯彻落实《纲要》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同志《论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教师学深悟透、学以致用,用心用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见效,凝心聚力构建学校党建事业“一融双高”新生态。一要守正创新推进“党建+”引领工程,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扎实开展党员教育基本培训,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教师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二要着力提高党建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成果应用,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实干为先、奋进有为的导向,把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新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三要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将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建设作为评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水平的重要内容,切实维护高校政治安全与和谐稳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江理工力量。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戴国洪说,《纲要》强调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攻坚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学校办学40周年,学校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推进依法办学治校,牢固树立“师生为中心、学院办大学”发展理念,聚焦实施“13666”战略部署不松劲、不歇脚,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牵引,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以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为牵引,对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调整,不断提升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加速实现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江理工力量。
校党委副书记贝绍轶说,《纲要》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教育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学校学习贯彻落实好《纲要》精神,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要强化理论武装,把全面实施《纲要》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同志《论教育》结合起来,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宣传阐释,全面提高思想认识,营造学思践悟的良好氛围。二要主动担当作为,聚焦《纲要》的重大部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布局落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斌说,《纲要》从战略高度锚定教育发展方向,其中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与思政方面着墨颇多,意义非凡。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建设上,强调加强深入研究阐释,推动成果应用体系化。让教育者更精准把握理论精髓,将最新理论融入教育教学。在我校思政课中,要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以生动案例呈现,帮助学生理解政策背后的理论逻辑,让理论学习不再枯燥,培养学生政治素养与思想深度。思政教育层面,提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构建全学段贯通的育人体系。大学则聚焦理论深度与全球视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纲要》指引下,我校要努力将思政教育与党的创新理论紧密相连,为教育强国筑牢思想根基,为国家发展培育德才兼备的栋梁。
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薛梅青说,新颁布的《纲要》就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路径指南。党委教师工作部将牢牢把握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积极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培养全过程,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成长发展良好生态,以师资队伍之强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提速增效。一要加强典型示范引领,加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选树表彰和宣传力度,认真做好教师节表彰和教师荣休,切实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声望和地位;二要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进一步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各项制度机制,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三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以教师党支部“一融双高”生态建设为切入点,打造“党建+人才”品牌,有力发挥教师党支部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贾仕林说,站在新的起点上,教育强国建设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阶段。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必然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强有力支撑。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要准确把握教育面临环境的深刻变化,深刻认识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使命、新挑战、新要求,增强以教育强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感。聚焦“强国建设、高校何为”这一课题,探索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我们将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化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注重科学精神培养,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坚持社会服务战略,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导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奋力书写好我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答卷,在教育强国、教育强省、教育强校建设征程中展现新作为。
职业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庄西真说,《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还提出要完善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和企业实践制度,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这对于一所有着鲜明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特色和丰富职教教师教育经验的高校来说,是学校在我国高等院校新一轮激烈竞争中得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学校要吃透规划纲要精神,发挥学校优势,谋划布局好2025年和“十五五”期间的工作,主要包括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三大体系”研究、高水平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实践和职教科研赋能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路径等内容。学校要通过助力职业教育“大而强”的“为”彰显其助力高等教育“大变强”的“位”。
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李德方说,江苏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培养高水平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健全教师教育体系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形成特色优势、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应积极响应《纲要》号召,在注重提升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质量上下功夫。通过总结传承多年办学经验、加快职教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步伐、加强与高水平大学和中高职院校的合作交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师范教育办学水平,为职教领域输送更多“新职师”。其次,应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深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参与实践项目,不断加强校企、校校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师的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持。最后,还应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奖优罚劣,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搭建广阔平台,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吴玉峰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纲要》强调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学校在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征程中,需要继续扩大教育开放合作,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特别是要建设好中哈“远东新能源郑和学院”,不断提升我校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纲要》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我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发展道路,需要不断加强与德国、美国、芬兰等国家理工科大学的深度合作,全力办好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升项目办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国际交流能力和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凝聚更高能级的国际化科创力量,发挥更高水平的国际化服务效能,为学校及江苏的教育对外开放发展贡献力量。
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朱福先说,《纲要》对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机制,以及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为我们一流应用型高校的学科建设绘制了蓝图。学校将围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市场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实施学科结构优化和内涵提升计划,把主要资源投放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学科生长点上,建立与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设置机制,紧密服务国家战略急需、对接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和赋能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体制机制改革,组建交叉学科中心和一批与交叉学科相对应的交叉融合、优势互补的学科团队,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生物信息与医药工程研究所教授常珊说,科研应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关键领域和“卡脖子”技术,加强跨学科、跨院际合作,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突破。具体从人、财、物三方面来看:一要加强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同时注重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科研考评多做加法,从而使科研人员有耐心做更具挑战的科研。二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确保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资金支持。多渠道筹措科研资金,如校企合作、校地共建等,有充足的经费才能有助于凝聚更多的人才。三要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和创新平台,推动科研资源共享。建立高性能计算平台,通过人工智能为各学科赋能,为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提供物质保障。
教育学院艺术教育中心党支部书记马凌说,《纲要》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导,强调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我校在党建引领方面展现出显著成效,由我领衔的“乐之秋白”音乐党课,创新了党建教育形式,将艺术与党建结合,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体现了学校对党的教育方针的深入贯彻,以及对党建工作的不断创新。党建引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学校创新党建形式,不仅提升了教师和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也为学校整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我会继续深化党建与学校各项事业相融合,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目标顺利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机械工程学院2023级研究生张博源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基石。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我们更要以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不畏惧失败,积极探索;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我们要坚持劳动创造财富,实干创造业绩,奋斗创造幸福价值观走向。培养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洞察力,成为一名新时代高素质的科研工作者。
材料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刘泽鹏说,2025年是推进《纲要》落实的关键之年,其中提出的战略目标、发展任务和改革举措,让我看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宏伟蓝图。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提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国际视野,让青春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我们将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遇到难题敢于突破常规,积极探寻新解法。同时,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讲好时代故事,发挥朋辈作用,让更多同学受到激励和启发。作为未来社会生力军,我们当下就要积蓄力量,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找准定位,实现自身价值,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文/各部门、各学院;审核/王济伟;编辑/许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