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爱党,乐为人师
从教31年,蓝士英老师衷心拥护党的领导,热爱高等教育事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人师表,团结同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积极参与政治学习,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指南,重视增强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功能,在“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进行认真思考与实践,乐为人师育桃李,引领学生共成长。2022年荣获江苏理工学院首届“师德模范”称号,并获得“在教育战线上工作满三十周年教职工”表彰。2023年8月荣获“常州市师德模范”称号。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以学生为中心,传承优秀文化。秉持学生中心理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高尚师德为学生发展打好文化底色。作为班主任,蓝士英老师所带17秘书班学风优良,参加的商务秘书技能、公文写作等各项赛事均取得骄人业绩,2020年荣获“省先进班集体”;她坚守教学一线,爱生情怀,润物无声,如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教学中,把讲台交给学生,一丝不苟修改学生教案,经校内专家抽查后给予“优秀”的评价,《常州新周刊》《常州日报》均作相关报道。蓝士英老师2021、2022连续两年指导学生参加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大赛,并荣获省级一等奖。
以课程为抓手,注重内涵建设。蓝士英老师承担《中国古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茶道与茶艺》等多门课程教学任务,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建设泛雅网络课程平台,主持《中国古代文学》校级重点教改课题、课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项目等,并以“优秀”结项。此外,蓝士英老师主持申报《中国古代文学》获批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多渠道传承优秀文化,助力院系顺利通过教育部对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审核评估;积极拓宽课程教学资源,参与建设常州名人研究院;大力推助专业发展,2021年,推助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单位。
以专业为基础,助力学校发展。蓝士英老师热情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她是《江理工赋》主要撰稿人之一、校史馆序言主要执笔人;参与老校区及新校区楼宇、道路、桥梁命名方案完善工作、学校专题片解说词撰稿、申大、申硕等,为上述中心工作贡献智慧。乐为学校播扬声誉,曾多次作为教师代表在新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新疆籍普通高校毕业生培养班结业典礼上发言。2018年在江苏高校品牌专业教学学术活动周中,代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师进行说课展示,为在常高校增光添彩。
探索创新,教学有成
教学积极探索,锐意创新。蓝士英老师对院系的专业建设以及学校层面的长远目标有较高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她与中文系同仁通力合作,课程教学注意内容的精心选择、教法的创新使用、学法的正确引导、考核的多元评价。积极创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茶道与茶艺》课程教学,扩大影响。2017年为来自台湾铭传大学的交换生作“茶道与茶艺”讲座,为俄罗斯等国留学生讲述《茶道与茶艺》,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央媒光明网等作相关报道。
教学竭心尽力,屡有斩获。教学上蓝士英老师积极创新,硕果累累。作为本科生导师,仅最近几年,就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多项。所带毕业生赴英国攻读硕士学位,2019年、2022年“华文杯”全国微格教学比赛中,指导多名学生获得一、二、三等奖多项荣誉。
科研教学,齐头并进
蓝士英老师坚持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学实践中,她积极撰写教改论文,认真进行教学研究,探索在教学中浸润德育,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理论研究中,方向明确,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常州文化名城声量上持续作出探索和开拓。代表性课题《赵怀玉诗文研究》获批常州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软件工程项目,主持《赵怀玉年谱长编》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等。
理论研究过程中,蓝士英老师对常州文化发展成就及动因进行深入思考,发表《赵怀玉与苏州叶氏文学关系考论》《文章尔雅,一代之秀——赵怀玉文论研究》《国家图书馆藏赵怀玉致黄易札考释》《常州白云溪与青果巷——以赵怀玉与半园之缘的视角》等C刊、核心期刊论文,显示了自身学养与特色。近十年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C刊(含C刊辑刊)论文6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篇。主持国家级项目一项,省部级课题2项,市厅级课题10余项;参与国家级重大课题一项、省部级课题三项。出版专著一部,参编著作多部。
社会服务,滴水微光
蓝士英老师利用自身专业素养,积极服务社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为现代快报小记者团作唐朝诗歌公益讲座;2022年登上常州文化品牌“龙城讲坛”,开讲文化公开课,讲述常州文化名人赵怀玉的学术成就;2023年作为常州武进区清官廉吏巡讲团讲师,讲述武进先贤勤廉故事;2023年受常州武进方志办之邀,在线直播讲述清代“毗陵七子”的精神内涵,在线观看人数超五十万。
受益于“厚德、博学、笃行”的校训濡染,归因于常州儒风蔚然、尊师重教的风范熏陶,此后岁月,蓝士英教授将一如既往,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初心使命,运用好“两个结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两创”中铸就高尚师德,一片丹心,尽许杏坛。(图/文 文化与旅游学院 陈宝;审核/张羽程;编辑/大学生通讯社采编部 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