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有术,树人承贤有方——记校级学科带头人人文学院司马周老师
2017-10-20  浏览次数: 1690

  

    司马周教授,现任人文学院院长,曾任人文学院中文系系主任、校党办(院办)副主任等职务。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先后主持完成市厅级、省部级、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等多项课题。

三尺讲台迎冬夏,一支粉笔写春秋

作为人文学院的院长和教师,司马周老师平时的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始终关注着学生们的成长和成才。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司马周老师认为教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或者说亦师亦友。因此,司马周老师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这样几种角色:一是知识的传播者。首先要把课程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使学生对这些学科或课程有所了解,至少知道学术界的一些基本观点。就像《古代文学》一些有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等知识,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知识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安身立命的基础。

二是创新的领路者。在授课中,司马周老师会及时把学术界一些新的观点、新的论争带给大家,比如在讲授《古代文学》课程中,会把学术界的不同观点介绍给学生,如关于《水浒传》的主题,《红楼梦》的作者等问题,让学生对学术界的前沿动态有所了解,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新的思考和新的探索,激发学生探望未知领域的欲望和兴趣,引领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三是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生活经验、社会阅历还很缺乏,比如关于考研的选择、恋爱交往、社会兼职等,司马周老师都会以一位过来者的身份,把自己人生的经历、学习经验和学生交流,使他们不至于在学习和生活上陷入“泥淖”中。

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洒春晖

谈到对学生的教育,不得不提到人文学院的院训“人立天地,文化古今”,司马周老师引用张载的横渠四句作诠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是司马周老师培养学生时所秉承的精神追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是培养学生成人,其次才是培养学生成才,采取课程教学、社团活动、专业竞赛、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的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追求。在他的引领下,人文学院各项活动都紧扣地方文化,用地方文人来感染人文学子,树立榜样。比如设立常州市名人研究院、赵元任语言文化传播学院等,学院着力构建的常州地方文化特色研究场所,都是希望通过名人的力量,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这些名人先贤的事迹,走近名人,从而受到名人的感染和熏陶,成为学习和生活中的榜样。同时,也通过在教师中寻找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用学生直接接触的老师来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司马周老师希望人文学子以院训为追求,积极参与学院、学校的各种活动,要在学校、学院的各种活动、竞赛中展示人文学子的风采,让人文学子的身影在学校各类活动中随处可见,成为学校活动的生力军,要树立“有我不一样”的自信,要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斗志。

玉壶冰心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司马周老师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继续从事教学改革活动和学术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与可见的成效。在学生眼中,司马周老师是一位全方位的授课能手,在学术研究上,司马周老师更是成绩显著。他的学术研究主要以明代文学为主,兼顾古代文化研究,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茶陵派与明中期文坛研究》,专著荣获江苏省第12届哲学社会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论文也多次获市以及省社科联奖项。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8项,参与国家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目前正主持江苏省哲社基金项目1项。

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多年来,在教学科研之余,司马周老师一直致力于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在他的引领下,学院同江苏省成语文化研究会联合成立成语文化产业应用研究中心;联合常州市民俗文化研究会成立民俗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学院也成为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单位;联合苏东坡研究会成立苏东坡文创中心,以及同江苏省社科联联合成立常州市名人研究院等,同时司马周老师也担任常州地方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教师的共同追求与根本使命,司马周老师以此为己任,孜孜不倦地探索追寻着真理。

(供稿:人文学院,编辑:吴婷,策划:党委宣传部)

 


 

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