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记教育学院胡维芳老师
2017-10-13  浏览次数: 1826

  

胡维芳,女,1962年生,重庆市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现任江苏理工学院职业心理研究所所长,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校重点学科应用心理学学科职业心理学方向负责人;兼任江苏省心理学会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州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常州市心理学会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受聘担任“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基地”专家、常州市婚姻家庭指导促进会心理咨询工作委员会专家、常州12355青少年台专家志愿者、常州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与指导中心咨询委员会专家。教育学院内兼职为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委员。曾先后获得过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三等奖校级教学名师;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市“师德模范”等荣誉和奖励。

  耕耘教学一线  培育莘莘学子

1980年,胡维芳高中毕业顺利考上大学,作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应届生,她踏实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作为班干热心为班级工作服务,期间曾获得过省级优秀三好学生等各项荣誉。1984年,留校任教。如今她已在高校教学一线勤奋耕耘了33年,全心全意地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们。

“妈妈老师”是心理系的学生对胡维芳教授的亲切称谓。她把所教的学生视作自己的孩子,像妈妈一样关心着学生的成长。从2008年至今,她每年均指导5名考研学生,从填报志愿、复习应考、考前心理辅导等方面进行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当学生进入复试后,主动帮学生推荐和联系导师,已有多名学生考取了武汉大学、苏州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作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她目前带有4名研究生,已毕业3人,1人被评为优秀毕业生,1人考取中科院心理所的博士,1人的学术论文荣获江苏省心理学会优秀论文奖。同时,她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指导心理学系学生申报3项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其中2项省重点,1项资助课题。此外,胡维芳教授格外重视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工作,由她指导的两位同学的毕业论文获得2014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为此,胡维芳教授两次被评为校级考研“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实施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实践

在教学中,胡维芳教授重视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她不断改变重理论轻实际、重知识记忆轻知识应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不同专业的学生,恰当采用讲授法、案例讨论法、现场情景模拟、实验法等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尤其注重强化实践环节和学生参与,探索富有吸引力的课程结构模式,提高教学效益。完善多媒体课件,重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建立和完善已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手段立体化。此外,围绕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提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胡维芳教授主持校教改课题《职业心理学课程建设与学生职业能力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的校教改课题“教师教学行为理论与实践研究”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的教改成果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加强学科建设  提升科研水平

作为校职业心理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基地”专家,胡维芳教授积极进行科学研究。申报教研、科研课题,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以研究促进教学。近年来,主持完成1项省级社会科学课题、2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研1项省哲社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持完成4项常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4项常州市科协软课题,作为主要人员多次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出版著作3部、教材2部,《心理科学》《教育研究与实验》《高等理科教育》发表论文46篇。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三等奖,江苏省教育研究三等奖,常州市第十届、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常州市第十三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等

作为校重点建设专业管理心理学(职业心理学)方向负责人,胡维芳教授积极投身于本学科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中。负责并主讲的本专业基础课《教育心理学》课程为校精品课程,同时也是省精品课程群学校心理学之一,该课程的试题库获校级立项建设;负责并主讲的《职业心理学》为学校重点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职业教育心理学》重要参与者。她主编的《现代心理学》、副主编的《现代教育学》均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最近带领团队完成的《职业心理理论与实践》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国内《职业心理学》课程教材的不足。在我校等几所高校作为《职业心理学》《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辅助教学用书,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好评。作为职业心理研究所负责人,胡维芳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围绕学生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心理发展两大领域进行研究,为所在的心理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做出了很多努力。(供稿:教育学院,文字:大学生通讯社沈曹凤,编辑:吴婷,策划:党委宣传部)

  

  

 


 

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