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刊登左健民校长专访:咬定“技术”不放松
2010-11-09  浏览次数: 894

咬定“技术”不放松

——访江苏技术师范学院院长左健民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周俊

《 光明日报 》(2010110402 版)

近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首批30多家产学研合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将为该校的教学实习、科研开发打开方便之门,这在江苏省高校中尚属首次。

一所普通的省属本科院校何以能在竞争激烈的江苏高校中崭露头角?记者为此采访了该院院长左健民教授。

记者:我对你们学校的名字很好奇,为什么叫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我们一般看到的都是某某师范学院,某某技术学院,而你们学校却把“技术”和“师范”放在一起,这里面有什么渊源吗?

左健民:我们学校是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以工科专业为主,文、理、管协调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省属本科师范学院。1992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被教育部确立为首批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我校实施毕业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证书“三证书”毕业制,形成了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三性”和谐统一,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能型”职教师资。

记者:江苏是教育大省、教育强省,高等教育尤其发达,省内高校高手如林,有很多名校,那么你们学校对自己是怎样定位的?

左健民:无论什么学校,首先对自己定位要准确。客观的说,我们的师资力量水平跟一些重点、综合性院校还是存在差距的,但我们并不自卑,因为他们培养的是研究型的人才,而我们立志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从今年开始打造四个特色品牌工程,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一是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二是两个改革,即中层干部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三是规范教学,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专业基础课程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四是四大建设,即教育部品牌工程建设、学科建设、校风建设、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学科建设,据我们了解最近江苏省正在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我想这对于省内的高校来说也是一个发展的契机,那么在学科建设方面,你们学校将有哪些新的动向?

左健民:如何加快学科建设,当好理论和实践的“中间人”,把科技创新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我们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今年,我们与北京机械科学总院联合组建新能源材料开发项目。由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牵头,有效整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才、科技资源,在常州搭建产学研平台,开展装备制造业科技服务工作,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我校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本科院校,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产学研活动,依托大院大所,将有助于推进科研水平提升,增强科技服务社会能力。

因此,我们加大投入,建设了5个重点省级学科、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先后自建或与大中型企业合建30多个研究所、工程技术中心等,形成了机械成型加工、新材料、电子废弃物处理等学科开发优势。通过几年的学科建设,学校学科水平已得到了快速提升。至今,已获得国家专利32,其中发明专利16;226项科研成果分别列入国家、省和市各类项目的支持。

记者:听说你们一直在建设“学士技师人才培养工程”,这是个新鲜的概念,是说培养的学生有“学士”“技师”两重身份吗?

左健民: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国内较早建立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省属本科院校,怎样在“技术”二字上做足文章,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毕竟有特色的学校才有生命力,才能持续地发展。

我们建设的“学士技师人才培养工程”是在广泛吸收国内外高校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根据本校实际和江苏产业、人才需求,科学制定出教学模块。该工程从2008年开始实施,首批试点班有14名本科毕业生,他们于2009年全部一次性通过了国家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当年全部实现就业,平均月薪高达4000元。

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0-11/04/nw.D110000gmrb_20101104_1-02.htm


 

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