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邓小平经济效益思想的构建
2003-12-25  浏览次数: 1153

00财会    

 

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但只有到了邓小平时代——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以后,这一理想才有了实现的可能。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其中,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而邓小平经济效益思想又是邓小平经济理论体系中具有显著特色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经济效益思想是以讲效益、求实效作为不断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与最终目标的重要管理原则,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客观经济规律,及时地提出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极为重要的关键课题。对我国整体经济运行得以高速、高效、高质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纵观邓小平经济效益核心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大致分为四层理论:即先行论——探索论——重心论——本质论。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先行论的形成。大家都知道,经济效益是指在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只有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才意味着生产力在实际上的提高能否切实,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诸多困难的症结所在。只有解决好速度、比例、效益的统一,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邓小平很早就对“效益”问题十分重视并作了大量的探索,提出了在当时形势下十分难能可贵的见解,即“白猫黑猫论”。邓小平“猫论”的实质是针对平均主义而言。这种平均主义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大踏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时人们朴素的思想认为,要改善群众落后的生活状况,靠的不是效率、效益,而是速度,完全可以不顾实效,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同起来,认为速度上去就是抓好政治了,其结果,速度没搞上去,出现了“浮夸风”,造成“红旗单位饿死人”的假先进现象。早在1962年,邓小平就大胆地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就采取哪种形式。在论述该问题时,他套用了刘伯承常讲的一句话:“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然而,“猫论”在“文革”中被当作政治问题来批,认为是“实用主义”、“唯生产力论”、“只抓生产,否定政治思想的作用”等等。实际上,“猫论”是一种通俗、简明的“效益观念”的极好比喻。它完全可以按正面来理解,即在所有的方法中,要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养猫是为了抓耗子,就事论事而言,针对“猫抓老鼠”这件事,不能搞断章取义,搞随意引申,邓小平的“猫论”是最生动、最典型的“效益”方法论。

先行论之后便是探索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简称“摸论”。“文革”后期,干多干少一个样,平均主义的“铁饭碗”被误解为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逐步展开大量的社会调研工作,砸碎这平均主义的“铁饭碗”,安徽“小岗村”分田到户,包产到户便是第一步。1978年3月28日,邓小平同国务院政研室负责同志谈话中说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因此,评定工资级别时只能是按劳,而不是按资格。摸着石头过河是讲究经济效益的一种形象说法。走到河对面是目的,而怎么走就有多条途径。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我们只有靠自己,虽说是靠自己,但也有许多方法:我若摸着石头过河,就可以担风险,少付代价,少交学费;但我若徒手横冲直撞地冲过去,风险当然更大,代价当然付得多,学费当然也得交得多,遍体鳞伤当然是在所难免的了。因此石头便给了我们一重保障。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我们同样需要找到最好的方法、最好的路线。“摸论”体现了一切正确的认识应来源于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天上不可能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唯一正确的办法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能得到正确认识,所有指导社会实践的政策、法律、制度都出自于无数次的摸索之后的结论。敢于下河的是勇于实践者,而“摸着石头过河”才是有头脑的成功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再次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要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经济效益核心思想的形成逐渐进入深化阶段,重心论诞生了。它主要经历了三个层次:首先,抓住时机,重点发展战略。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长期的战争、十年的文革迫使中国丧失了无数发展机会,思想的束缚使我们难以把握机会,中国在世界“长跑”中已落入后列,眼前的机会再不好好抓住,只能被发达国家甩得越来越远。因此邓小平反复告诫我们: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这种极强的“危机意识”就是承认落后并努力改变落后的意识。他指出: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他果断地提出将全党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还针对由于过去重工业的倾斜发展而导致的严重失调,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强调要将经济发展的重点向农业、能源、交通、科技教育方面转移。然后,是抓住中心大力发展,区域渐进的战略。生产力是构成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中心,生产力是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在1980年4-5月连续发表四次关于生产力问题的谈话,全面系统阐述了生产力发展根本动力观。1984年他接见日本代表团时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中国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邓小平在宏观上把握整体的同时,发展思维指向重点(生产力)局部,从而实现由局部重点对整体经济全面推进并在实施方式上,采取“喇叭口”式渐进性发展战略。其经济效益思想得以充分体现的渐进战略是:在突破口的选择上,先农村后城市,在城市推进方式上,先经济后政治;在区域推进方式上,先沿海后内地;在发展途径上,“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最后一个层次,便是加快发展,全方位开放战略。邓小平认为,发展速度不仅关系“三步走”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现。邓小平提出: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他在晚年还十分后悔对上海浦东的开放时间太慢了,慢了整整十年,要不然浦东的发展还要快些,还要好些,这是一个发展速度上的失误。可见,邓小平在发展速度上是一个非常有紧迫感和责任心的战略家和实践家。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尽快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国际发展的挑战中处于主动地位,也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说:“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因此,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处于主动地位,发展才是硬道理。”

最后,便是邓小平经济效益核心思想本质论——“台阶论”。“台阶论”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提出的一条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提高生产率的一般规律,这正是邓小平经济效益核心思想形成的成熟阶段。邓小平认为,中国的发展不应是那种平平稳稳的、低速度的发展,而应是飞跃式的、跳跃式的发展,是一种以高速度、加速度形式的发展。当然,这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需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在今后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很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人民是看实绩,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万古长青!台阶式增长方式问题上的困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沿着快速健康轨道前进,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人,伟人造就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引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让我们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