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财(1) 金慧娟
新世纪的中国,好事不断,这似乎预示着在未来若干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名普通而又重要的公民,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呢?前不久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准则,一个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行为准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
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内容广泛,其中对公民道德建设影响最大的应该是邓小平伦理思想。
一、邓小平伦理思想的本质
从道德哲学高度来讲,邓小平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伦理思想。
以“民”为本的伦理思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曾出现过,它们的具体表现不同,但都主张民众为“本位”,但由于历史和阶级局限,它们的民本思想从整体上说是不科学的,也不可能彻底实践。邓小平这种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伦理思想,把人民群众放在“本位”之上,一切都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它的含义极为丰富,概括地说,它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中华民族民本思想优秀传统的具有现代精神的、以人民群众为本位的社会主义伦理思想。
以人民群众为本位,这是邓小平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以人民群众为本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人民着想,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是我们党“人民主体价值观”的最根本要求。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人民主体价值观”和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思想,提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伦理思想,其核心内容有:
第一,以人民群众为本位,而不是以官为本位或其他为本位,人民群众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是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的本位地位,没有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服从和服务于人民意志和愿望的言行,都是善,都属于有道德和道德高尚之列,一切违反人民意志和愿望的言行,都是恶,属于不道德范围。
第二,人民利益至上。以人民群众为本,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而不是以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为本。利益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各种不同的伦理学都要对它作出回答。邓小平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价值主体的导向,他一再告诫全党,我们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第三,人民利益要由人民群众自己去争取和实践,而不是什么人的一种恩赐。邓小平从人民本位出发,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放手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他一再告诫全党,思想要解放一点,要敢试、敢闯、敢“冒”,正是由于邓小平这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我国改革开放才有今天这样一种万紫千红的局面,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如此充满生机朝气蓬勃。同时,邓小平又十分注意实事求是,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这里,邓小平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让群众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己利益同遵从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统一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主体活动与客观的历史规律相一致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
二、邓小平的道德范畴和道德规范思想
关于道德价值观。邓小平的道德价值观是邓小平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实事求是,邓小平的道德价值观也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指出:“总之,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幸福富裕,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在刚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有一条规定:“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这与邓小平的道德价值观不谋而合。
关于功利主义。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必然重视功利,邓小平具体地考察和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利益观念的变化,并把人们利益贯彻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以重视物质利益为基础的务实功利观,他指出:“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还提出富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型功利目的论,强调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相结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走共同富裕道路,总之,邓小平的功利观,以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基础,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相统一,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相统一的功利观。
关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这一科学概念是邓小平首次提出的。邓小平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的科学概念,而且提出了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阶段应遵循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主要有:(1)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2)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3)要维护、保障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4)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5)信誉高于一切。(6)要公正、平等。(7)既要协作,又要竞争等等。所有这些道德规范,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邓小平的道德教育思想
邓小平的道德教育思想非常丰富。邓小平从不同角度、方面和层次论述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关于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邓小平在这方面有许多论述,主要有:(1)要抓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2)道德教育要从小抓起;(3)要从群众的实际觉悟水平出发,来进行道德教育;(4)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文艺在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5)在进行正面道德教育的同时,要抵制、反对、批判资产阶级思想道德的侵蚀。
四、邓小平的道德实践思想
邓小平把道德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一是把“有道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二是把道德建设作为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最大的风险”问题的重要环节。
邓小平道德建设的方针要求广大群众实行社会主义道德,把“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而对先进分子的要求是实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
道德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主要有:(1)真抓实干,不能手软。邓小平提出,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2)要从教育入手,他说:“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对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流行的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思想问题,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由适当的人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简单、片面、武断说法是不行的。(3)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或“最高标准”。(4)党员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5)加强法制纪律。(6)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7)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邓小平的道德建设理论虽然产生于上个世纪,但在今天,仍然适用。尤其是在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国与国的交流越来越多,这样一个新时期,公民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越显重要。物质建设是硬件,公民素质是软件,光有硬件,软件不完善,我们的发展就永远不可能实现一个质变。物质社会的发展,必将使人不断净化,人们的道德要求就应越来越高。我们应把邓小平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当代实际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标准,做一个新的China人。